“ 在人類學中,知識的生成與傳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因為知識不僅是資訊的集合,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載體。當機器可以快速地解構和傳播知識時,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性是否會被削弱?傳統上,知識的傳遞依賴於人際互動和文化脈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家庭中的口傳心授,這些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文化意義。”
“人工 ”和“社會”可以引發關於技術、文化以及人類未來的深刻討論。社會的本質則在於人類彼此間的情感聯繫、文化交流以及共同建構的價值觀。然而要改變一個社會,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從教育著手,教育是改變社會的基石。它不僅塑造了個人的價值觀、知識和能力,還在宏觀層面上推動社會進步。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解決不平等、培養批判性思維、促進文化交流,並為技術和科學創新奠定基礎。例如,教育可以幫助建立包容性社會,減少貧困和提升性別平等。此外,透過教育倡導環保意識或全球視野,能使整個社會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以及合作精神。
在過去的八十、九十年代,澳門的教育格局中,學校提供什麼,一般市民往往只能照單全收。即便家長希望為子女作出最佳選擇,他們卻常因信息匱乏或教育資源限制而無法深入比較,只能依賴學校的聲譽或政府的安排來做出決定。這種情況反映了社會在教育領域中的權力與信息不對稱,也突出了家長在教育選擇上的無奈。當時,許多知名中學憑藉自身的教會背景、悠久歷史以及累積的口碑,成為澳門的「名校」,並得以吸引一代又一代學生。這些學校往往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理念而聞名,更曾培育出多位名人及政府官員。它們的聲譽不僅植根於其歷史成就,更在家長間的口耳相傳而得以代代傳承,逐漸形成澳門的教育傳統。( 名校疑雲 (2021年))
當前的高等教育面臨著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情況。此外,由於政府多年來實施了特別的入學政策(例如,澳門居民只要年滿23歲,即使缺乏中學學歷,仍可報讀高等教育課程),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變得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更多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部分教學機構選擇降低教學標準和要求,進一步放寬畢業門檻。結果,每年雖然有大量(學士或以上)學生畢業,但其中真正達到國際水準的人數卻寥寥無幾。因此,具備經濟能力的家庭更傾向於把子女送到國內外留學,以期為他們提供更高的教育水平。
現今社會普遍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在澳門入讀大學相對容易。可能是因為澳門這些年來的高等教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澳門作為一個相對小型的地區,人口規模有限,但近年來卻在高等教育的擴展上投入了大量資源,新建和改進了多所大學和高等院校。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這種供過於求的局面。而部分高等教育課程可能未能完全符合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因此,學生畢業後面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這可能進一步加劇了相關矛盾。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須從教育入手,涵蓋中、小學乃至高等教育,著力培育更加優秀且專業的人才,以避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因人才匱乏而不得不向外招攬。人工社會便是由人製造出來的社會,他們希望塑造什麼樣的社會,就必須提供與其目標相符的知識與教育,共創屬於我們的未來。
~ 謝謝觀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