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又掀起熱話:『 話說有位媽媽帶她兒子到醫院復診檢查,期間當醫生問及其兒子的相關問題時(你叫什麼名?你那裡不舒服?),這位愛子心切的媽媽卻一一為兒子解答所有問題,最後醫生便說了句「你不會說話嗎?」結果便換來這位媽媽的網絡聲討,以求取暖。 』
初時還以為真的是醫生的態度問題,但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這位孩子已經是十幾歲的了。當然,網民的眼光同樣地雪亮,這位媽媽取暖不成反被指責是怪獸家長……
十幾歲的青少年真的需要如此操心嗎?
然而現在的青少年他們究竟有多依賴!
還記得年幼時有個快餐店的廣告,廣告一開始就出現了兩姐弟,弟弟看似是幾歲大的小孩,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幾歲大的弟弟可以自己點餐,在點餐前他還不斷地擔心自己做不到,怕怕醜醜般,但最終他也成功地為自己點餐並說了句 :「 我大個仔啦!」
從前的人會做很多事情來証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需要照顧的小孩。但時至今日,反而有很多人還希望一直活在媽媽的懷抱,一直受著保護、依賴地生活。因此像之前那位十幾歲與醫生對話時還需要媽媽做代言人的情況確實是很普遍,有時甚至乎連買外賣也會依賴家中的長輩來為他代勞。
做父母、做長輩的(尤其是祖父母)到了該放手時候就放手讓孩子成長,讓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縱然是對孩子憂心,也要學習跟著孩子成長。
父母有時是希望孩子永遠停留在最貼心與聽話的年紀,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永遠陪在父母身邊。而當孩子一直處在年幼階段,父母便需要一直擔心與照顧孩子,父母會在這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時時刻刻被需要,進而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當想到孩子長大後便要離家、獨立,不再需要依賴父母時,父母便會焦慮不安。因而有些父母便沒有特別為孩子的將來而計劃,他們只會擔憂眼前的需要(如每天為孩子準備膳食),那怕孩子已成50歲還是一個長不大的「成年小孩」,一輩子也離不開父母獨立地生活。
手足之情
然而有很多人認為,家中只有一個小孩(九代單傳)自然就會待他最好、給他最好。但原來即使不是獨子(女),家中還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卻依然會出現這種「過份擔憂」的情況。
原因是兄弟姐妹間的年紀差距較大,由細到大也沒有共同的娛樂、喜好,有些甚至連說話也沒有多說,更莫說溝通與照顧。大家的圈子也不同,根本就沒有交集,自然個代溝只會愈來愈大。
奇怪的是上一代的父母,家中大多數都有七、八個孩子,他們年齡之間的差距最大可以去到十幾年,但他們的感情到了長大後依然叫好。
關鍵是在「父母」。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好多時都要集中精神與時間在工作上,父與母同時也要兼顧工作,那麼照顧家庭的責任自然就會攤分給孩子身上,由哥哥姐姐來照顧細佬妹的日常飲食,是相當普遍的事,而兄弟姐妹間的感情自然就不被年齡影響。就好像當年的快餐店廣告,鼓勵弟弟自己點餐的亦是他最信任的姐姐。
但時至今日,有些父母喜歡用放任式照顧,就是指家中孩子只要沒有做出任何過分行為或嚴重的(壞)事,成績合格可以升級,那麼他們一般也不會理會,所以便不會特別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或照顧細佬妹,而兄弟姐妹便各自生活,就如上述所說的「沒有交集」。然而當其中一個孩子有什麼問題時,自然又會是由媽媽去獨力照顧,而這時當媽媽花多了時間在某孩子身上時,其他兄弟姐妹又會出現妒忌心態,這樣一來兄弟姐妹間的感情又怎會好呢!
其實無論是獨子或是有兩、三個孩子的家庭,都應該由年幼時開始訓練孩子在家中的「責任感」,如果有哥哥姐姐的便應該由他們負責照顧細佬妹的日常,自細開始習慣他們一起生活,做父母的更不應過份擔憂及忽略孩子的感受,應該學會「放手」與「尊重」!
然而有研究顯示,在受著寵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日後在社會上的抗壓能力會較低,而且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較差,因為他們習慣被人溺愛,所以會出現性格缺陷的機會也會較高。 小心愛佢變成害佢!!
“ 父母必須有著自覺,上一代的任務便是支持下一代成長茁壯,讓生命系統有效延續。”
( 1988 年麥當勞廣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