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我被外星人“接走”

 


 

我一直在想,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年代?

 

朋友說:「還能是什麼?這就是人工智能的年代嘛,不是嗎……」

 

但我搖搖頭,說:「你錯了,依我看,這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年代。」

 

他睜大眼問我:「怎麼說?」

 

我回答:「你想想看,現在的人就算沒有怪獸、沒有超級壞蛋,也總幻想自己變成超級英雄去拯救世界。現實中做不到,他們就寄託在遊戲世界、在網絡上。在那裡,他們可以無所不能。但現實呢?太平淡了。很多人不是忙於工作,就是呆在家裡發呆,沒有興趣、沒有嗜好,心裡空蕩蕩的。」

 

朋友點點頭:「確實,現在生活真的很艱難。靠一份薪水照顧自己都勉強了,有些人還得養一家老小。人們想逃避,也是一種本能吧……」

 

我說:「所以啊,這些年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末日論,什麼大災難、世界重啟——他們也許是在期待一場能改變一切的事件,彷彿只有災難能打破這個沉悶的現實。」

 

這時,我抬起頭看著夜空。

 

「你看,那邊是不是有一道奇怪的光?」

 

朋友跟著我望去:「哪裡?」

 

我低聲問他:「你相信外星人真的存在嗎?」

 

朋友說:「 外星人!你信嗎?」

 

我說:「 這幾年網絡上偶爾會有上傳相關短片,我懷疑是“ 他們 ”想找機會和我們見面

 

朋友說:「 不過就算真是有都不出奇,宇宙這麼浩瀚,你估只有我們地球人嗎!何況對他們來說我們又何不是外星人呢?

 

我說:「 所以我一直都相信他們是存在的,而且他們選擇現在出現,是因為知道地球人的知識都已經有一定水平,大部分地球人都接受和相信他們的存在

 

朋友說:「 那到底要怎樣才可遇到他們?

 

我說:「 這層就不太清楚,不過聽講要遇上外星人要與他們的頻率相通,頻率相同自然就會遇上

 

說畢,我們倆繼續仰望著夜空,繼續追蹤那點奇怪的燈光。不久那光點好像消失了。其實在外太空那麼遙遠的距離望下來,所有地方都會變得相當渺小,何況是在這個從不起眼的城市,就算真的有外星人也未必會見到我們的存在。不同在其他地方,地大廣闊,容易吸引外星人的注意。就好像1982年的英國,一名女子曾多次被不明飛行物體(UFO)綁架,次數更高達52次,她曾憶述她遇見的外星人和電影中形容的差不多,身體都是灰白色,手腳都很長,而且他們個子都很高大,大約都有1.8米 2米左右高,在那裡她看到的科技都被地球的先進,有很多她甚至從來沒有見過,她還憶述當時她是被綁在一張床上,頭頂就有一盞好大的白燈,就好像手術室內的手術床般,然後她便漸漸昏迷了,到她醒來時已經回到自己的床上,期間發生過什麼事她再也想不起來,同樣的情況在她身上發生過好幾次。當然她沒有告訴任何人,因為她知道沒有人會相信她只會認為她是瘋了。但即使不是數百萬,也會有上萬人,有著同樣經歷。

 

其實外星人一直都有留意及幫助我們地球人類的,只是在不同時代人類所接受的程度以及認知都有所不同。就如在文明還沒出現前,當有外星人出現時人類便當他們是神明,來打救世人,而當遇到的是存有惡意的外星人,他們便當成是惡魔、魔鬼。因而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中都會出現不同形態的神明,在當時的人類面前顯示出神蹟,從而流傳於世。

 

然而來到今天廿一世紀,已經是電腦科技年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亦已相當成熟,再加上這些年間亦出現不同關於外星人的事蹟及電影,好讓人類有著足夠的心理準備,因此近年的確多了人拍到不明飛行物體的出現,相信很多人亦都期待著他們的來臨,但到時不知他們會是來拯救還是來毀滅地球了。

 

今天我仰望天際,雖然什麼也看不到,沒有發現到外星人的蹤跡,但真的希望有生之年可以遇到外星人,希望他們可以為地球帶來轉機。現在的生活真的不像樣,每天辛苦工作都不知為了什麼,很多人都已經忘了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又或是現在根本就沒有什麼值得去追求的,只要努力工作、幹活,不被公司裁員便已經很幸福,還可以嚮往什麼?因此很多人其實早已厭倦這種生活模式,奈何又無法改變,故此這半年間已有不人輕生的消息,然而沒有選擇輕生的他們可能用別的方法去逃避現實,短暫的離開這個納悶的城市。但我對而言我就更加想被外星人帶走,去一個從來沒有人去過的地方,見一些地球以外的物種,那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朋友說:「 今晚應該不會看到什麼的了

 

我說:「 那就回去吧!」

 

就正當我們離開並朝著那空地取車之際,突然有束很強的白光由天空射落空地,我們下意識望向上望,然後驚見一艘很大飛船在我們的頭上,飛船大約有半個足球場大,我們被那飛船嚇到呆呆的望著,不知能說什麼,就連雙腳亦好像被吸著般,整個身體都動彈不得,可能真的來得太突然,等了一整晚的事竟然出現在我倆眼前,確確實實的是一艘不明飛行物體。

然後便見到有一條類似樓梯的東西從那不明飛行物體中緩緩下降著,隨後又見到有兩個類似人類的生物走下來,他們愈走近我倆的身體便愈難動,彷彿有某種力把我們壓著。最後那兩個外星人站在我倆面前,這次是我第一次亦可能是唯一一次見到外星人的,他們在仔細打量我們,我們亦都在觀察著他們。在近距離下觀察他們,他們的身型約有六、七尺高,他們的外表真的和地球人沒有大分別,不像那種小灰人(:身體細小,手長及膝,球狀無髮的頭由細的脖子支撐,頭的比例大,有一雙黑色大眼睛,扁平鼻子),亦不是那種蜥蜴人,他們就好像龍珠中的撒亞人一樣,都是有地球人的五官和正常比例的手腳,並不像電影中描述得那麼異樣,而且他們看來亦十分友善。後來他們想邀請我倆上飛船互相交流,但朋友太害怕所以最後便只有我跟他們去。

 

在飛船內他們用上他們的科技令到大家可以聽明白對方的語言,有了共同語言溝通便更為便利。原來他們是來自距離地球約600光年的克卜勒星,他們講述嚴格來說克卜勒星人是地球人的祖先,在大約4050萬年前,克卜勒星開始出現飽和,而且受到當時的環境污染,同時受到不同地方的長期戰爭,令到當時的克卜勒星人無法接受,因而不斷找出類似的星球最後便是找到現在的地球,並把部分的克卜勒人送到當時的地球生活。聽到這裡才明白為什麼說人類不是由進化演變而來的,原來是由其他星球移居而來的。後來因為得知地球近年出現不同程度的天災及由戰爭而引發的人禍,克卜勒星人不想地球人重蹈他們覆轍,於是便想出手幫助,其實這些年間他們都有不時出手幫忙的,就好像之前有病毒侵襲時,他們都會傳送一些醫治方法,卻又不可以太明顯,所以有時都會有人不幸犧牲,但就絕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滅絕。

 

起初,我對眼前這兩位自稱來自克卜勒星的外星人半信半疑。這年代騙徒橫行,別說是外星人了,就算是地球人,我也未必會全信他們的話。正當我流露出懷疑的神情時,其中一位克卜勒星人突然問道:「你是不是不相信我們?」我一愣 -- 他怎麼會知道我心中所想?

原來,克卜勒星人竟然擁有讀心術,他們能輕易捕捉到我腦海中的每一個念頭。那一刻,我不禁感到有些震撼,甚至…… 一絲恐懼。

然後,他們語氣誠懇地問我:「那麼,你願意跟我們離開地球嗎?」

我獨自走到飛船的窗前,凝望那顆懸浮在宇宙深處的蔚藍星球 --「地球」。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讓我此生難以忘懷。然而,若要我就此拋下一切,在這一刻離開熟悉的世界,孤身前往另一個星球開始新生活…… 這樣的選擇,對我來說太過自私,我做不到。

最後,我誠實地對兩位克卜勒星人坦白,說我確實放不下在地球的一切,尤其是摯愛的家人與朋友。他們十分理解,知道我們地球人都是感情豐富的動物,不會輕易拋棄自己的同伴。後來他們竟然答應我給我足夠的時間,一年後再回到地球接我離開,到時候還可讓我帶著家人一同啟程。

 

 

 

無論是末日預言、世紀大災難、甚至是被外星人帶走,這些看似無稽之談的事,其實都無法完全排除可能。畢竟,只要我們仍活著,一切都有可能發生。說不定明天,真的會有外星生物堂而皇之地降臨地球,還宣稱要拯救我們這顆瀕危的星球呢……

 

 

 

~ ~

本故事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 實屬巧合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再掀未來預言

 

     

        近日,網絡上再次掀起了關於未來預言的討論熱潮,其中一本日本漫畫格外引人注目。這部作品的作者是漫畫家龍樹諒,她在作品中描繪了自己夢境中看到的景象。而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夢境畫面竟然接連在現實中上演。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括2011年震撼世界的東日本大地震(即3.11大地震),以及90年代時英國戴安娜王妃悲劇性的逝世。她所描繪的情節與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幾乎一一吻合。由此,龍樹諒的作品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高度的關注,並收穫了大量追捧。不少人更是期待她的作品能為未來揭示更多不為人知的奧秘。

       然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人出來說又有發現什麼未來報告,末日預言等,最有印象的都可算是2012年的末日預言,那時很多網絡都有報導相關的訊息,令很多人都信以為真,然而世界當然沒有末日,但其後亦都陸陸續續出現不同的預言,更有稱是來自未來人的報告,言之鑿鑿的在網絡上瘋傳,就好像這位漫畫家龍樹諒的預言,但就可能她所畫的漫畫在之前亦都不約而同地發生,這便更令廣大市民相信,這是巧合還是真的預言發生,近來又在網絡上瘋傳,主要是因為漫畫中提及到2025年7月在日本會發生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地震,這次地震還會引發出比當年3.11更厲害的海潚,令到不少人信以為真,更有其他不同的預言家都有指2025年7月會有大災難,便得更多人愈來愈擔心災難的逼近,致使近日有傳出不少人因為擔憂發生大災難而避免到日本旅遊,導致日本整體旅遊人數下降,致使日本官方出來澄清謠言。

        面對著這些未能證實的傳聞,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理智的人一般都不會理會這些未經證實的事,他們都只會相信能以科學角度證實和解釋得到的事,一般這些謠言以及一些不科學的事對他們來說只是閒話,所以不會認真看待。
人們之所以相信某些預言,並不僅僅是因為內容本身,而往往與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有關。有些人可能因為孤獨或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尋找某種寄託;也有人可能受到文化或信仰影響,選擇相信特定的預測。對某些人而言,世界末日或未來災難的預測可能並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這些預言如何影響他們的心理與生活方式。有些人可能因此陷入悲觀,甚至將其作為逃避現實的理由。
 
        其實與其擔心世界末日或未來的大災難,身為職場最底層的打工族,倒不如關心自己的前途,擔心何時會遭裁員來得更實際。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他們最關心的 “預言”,往往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掌握這些消息最快的通常是公司的秘書。因此,在公司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員工圍著秘書打聽消息。雖然有時這些資訊並非什麼重大內幕,但對基層員工而言,能夠提前知道有關自己的消息,不管好壞,至少能有所準備,不至於措手不及。

 

 與其擔心世界會有大災難,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人工.社會

 


    

        “ 在人類學中,知識的生成與傳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因為知識不僅是資訊的集合,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載體。當機器可以快速地解構和傳播知識時,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性是否會被削弱?傳統上,知識的傳遞依賴於人際互動和文化脈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家庭中的口傳心授,這些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文化意義。”

   “人工 ”和“社會”可以引發關於技術、文化以及人類未來的深刻討論。社會的本質則在於人類彼此間的情感聯繫、文化交流以及共同建構的價值觀。然而要改變一個社會,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從教育著手,教育是改變社會的基石。它不僅塑造了個人的價值觀、知識和能力,還在宏觀層面上推動社會進步。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解決不平等、培養批判性思維、促進文化交流,並為技術和科學創新奠定基礎。例如,教育可以幫助建立包容性社會,減少貧困和提升性別平等。此外,透過教育倡導環保意識或全球視野,能使整個社會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以及合作精神。

      在過去的八十、九十年代,澳門的教育格局中,學校提供什麼,一般市民往往只能照單全收。即便家長希望為子女作出最佳選擇,他們卻常因信息匱乏或教育資源限制而無法深入比較,只能依賴學校的聲譽或政府的安排來做出決定。這種情況反映了社會在教育領域中的權力與信息不對稱,也突出了家長在教育選擇上的無奈。當時,許多知名中學憑藉自身的教會背景、悠久歷史以及累積的口碑,成為澳門的「名校」,並得以吸引一代又一代學生。這些學校往往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理念而聞名,更曾培育出多位名人及政府官員。它們的聲譽不僅植根於其歷史成就,更在家長間的口耳相傳而得以代代傳承,逐漸形成澳門的教育傳統。( 名校疑雲 (2021年)

 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家長對學校的選擇觀念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相比於過去那種對學校名氣的執著追求,如今許多家長在選擇子女入讀的學校時,顯得不再像以往那般一味看重學校的名聲或背景。部分家長認為,無論在哪所中學就讀,只要學生自身肯努力,最終都能在本澳升讀大學,達成基本的教育目標。
 然而,仍有一些家長抱持著傳統觀念,認為名校憑藉其悠久歷史、教學資源和更廣泛的校友網絡,能為學生提供相對優越的學習環境。這些家長相信名校的畢業生在追求更高學歷或出國留學方面,往往能擁有更多機會與競爭優勢,他們相信名校的師資以及學習氛圍都較為優勝。因此,傳統名校依然能保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當前的高等教育面臨著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情況。此外,由於政府多年來實施了特別的入學政策(例如,澳門居民只要年滿23歲,即使缺乏中學學歷,仍可報讀高等教育課程),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變得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更多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部分教學機構選擇降低教學標準和要求,進一步放寬畢業門檻。結果,每年雖然有大量(學士或以上)學生畢業,但其中真正達到國際水準的人數卻寥寥無幾。因此,具備經濟能力的家庭更傾向於把子女送到國內外留學,以期為他們提供更高的教育水平。

       現今社會普遍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在澳門入讀大學相對容易。可能是因為澳門這些年來的高等教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澳門作為一個相對小型的地區,人口規模有限,但近年來卻在高等教育的擴展上投入了大量資源,新建和改進了多所大學和高等院校。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這種供過於求的局面。而部分高等教育課程可能未能完全符合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因此,學生畢業後面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這可能進一步加劇了相關矛盾。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須從教育入手,涵蓋中、小學乃至高等教育,著力培育更加優秀且專業的人才,以避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因人才匱乏而不得不向外招攬。人工社會便是由人製造出來的社會,他們希望塑造什麼樣的社會,就必須提供與其目標相符的知識與教育,共創屬於我們的未來

                                                                     

 

 

 ~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