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0~80 年代的議事亭前地 ) |
大家可否知道上圖有多少商舖至今仍然存在呢?
傳統商舖在澳門真的買少見少了, 自從很多地方被劃成行人專區後,便逐漸吸引不少外來投資者來澳經商投資。就這樣,澳門短短幾年間,不斷有外資企業充斥,以致一些本地傳統商舖難以立足,有些便會轉型來迎合市場,好像圖中的單車舖亦於80年代尾逐步轉型至今日的旅行用品店,但有些無法轉型的就只好逃不過結業的命運,如一些米舖、辦館等。(相信很多90後的年輕人也未必太知道辦館是什麼?其實辦館就好像今日的便利店與超級市場之間,它的貨物種類會比便利店的多,但規模卻比超級市場的細,隨著超級市場的普及,辦館亦逐漸被淘汰。)這些經不起時代轉變的商店,淘汰是必然的事。無法經營下去、無法跟著這時代走,無疑是一件相當可悲的事情。
承接著上一代的傳統行業,能一代一代地發展著自己的家庭式生意,有著這樣的一貫傳統思想亦是很多澳門人心中的夢想。但為何仍然有很多商舖撐不久呢?原因可能是商舖本身並不是經營者所擁有的,在大經濟環境下,他們捱不起貴租,亦買不起這黃金地段的舖王,致使要放棄這傳統家業,從新學會投身社會;另一種便是雖然商舖是經營者擁有的,但可悲的是自己已到了花甲之年,有心亦無力,在家的一班後輩亦對家業沒大興趣,在這沒有薪火可相傳下,最後便只有益了外來投資者;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種獨攬大權型,意思就是說無論商舖是否屬於他們本身的,他們也沒有想過將這家業傳給下一代,由新一代的後輩去接手,他們會一直害怕接受新思想、新意見,故有很多時候經過一些老舖,店內坐著的都是一些年過半百的店主,他們害怕一手經營而來的事業會給新思想所敗壞,亦害怕自己半世人的習慣與事業一下子給人頂替後自己會逐漸被淘汰,變得無所事事,就是他們存在著這一些偏見與私心,導致一班有意繼承家業的新一代亦覺得很無奈。
其實現在是一個 “ 工字不出頭 ” 的年代,很多年輕人也有著創業夢,希望能在這自遊行的大趨勢下,也能分一杯羹。但由於現在的租金、物資、人工等一切都相當高企,一般年輕人又豈能容易完成這創業夢。因此如果家中真的有商舖在手,倒不如專心發展自己的家業,還有需要在外打工,受人氣嗎!而值得欣慰的是,早排於網上一直流傳著關於澳門的特色商舖時,雖然有很多已經不存在,但原來亦有不少人在懷念他們的味道,是那種已在澳門失去多時的人情味,而最多人留言的竟是上圖的麵家與單車舖,還有不少網民支持重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