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現今教育下的光與影

「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  尼采

澳門政府為鼓勵居民終身學習,持續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於2011年開始推出的 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至今已經來到第三階段,計劃主要向所有年滿15歲的澳門居民發放進修資助,由最初提供 5,000 元的資助至今已經上調至 6,000 元。
                                                                                                     
澳門政府實施這項計劃已有一段時間,本質上是沒有問題還可以藉著鼓勵居民進修學習而使得社會進步、促進社區繁榮。但事實上計劃實施至今對社會的發展還沒有明顯幫助,卻吸引了一班私營的教育機構在街上行銷課程,那些機構一般是以有海外教授任教、及有外國某高等院校合辦的証書為招徠,還說明証書是受國際性的認可。這些教育機構便是透過那些手法去吸引澳門居民報讀,就算後來發現課程不符合當初的說明,但普遍澳門居民亦不會作出追究,因為反正只是政府給的資助 ……

                                                                                                                                                   但是近年發現,這些 違反商品說明 的問題課程,除了以興趣班為主的教育機構外,原來已經蔓延到高等教育的正規課程中。澳門現有10所高等院校,當中4所為公立,6所為私立。高等院校267個高等教育課程運作,當中包括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學士學位、及高等教育文憑課程現在可能除了那些知名度較高、有歷史背景的高等院校開設的課程對學生較有信心同保障外,其他的根本就好像走進賭場買大小般。以某學院為例,它們為了確保課程質素,卻找上一班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教授去任教著同一科目,而那些教著同一科目的教授卻完全沒有課程統籌,亦沒有規劃,他們這樣做最後只會令到學生無所適從、令到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學著什麼。這樣做真是「教育」的本質嗎

    
還有一些學院簡直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拿著學生的金錢與時間去玩弄。筆者一位朋友便於去年曾在那學院完成了一個碩士課程,據他稱該學院的課程佔有 7 成也是由內地教授任教,而那些內地教授所教的「東西」與該課程應該所學到的知識根本就是兩回事,既沒有課程大綱,又沒有評分標準,每位(內地)教授也只會教自己擅長的事,把原本課程內應該要學到的知識完全不提,或者不盡不實地只是說出某一部分,令到同學產生誤解;這位朋友還表示在這兩年的碩士課程中,由第一學期開始無論任何科目已經不斷要求同學考量畢業論文的題目與方向,就算該科教的是統計方面的數據分析學,但到了期末時也只是要求同學交一篇以論文題目為基礎的作業報告,彷彿整個課程就只是教你撰寫論文似的。
但到了最後一個學期正式開始撰寫論文時,那些內地教授又顯得愛理不理般,總是喜歡用微信溝通,在論文過程中正式面談次數不過五次,每次亦不過十分鐘。而最令人氣憤的是整個論文過程:由諮詢、初審、到提交,那些教授也沒有提出過論文相關的問題及不足地方,只是要求同學不斷修改格式,(單是修改格式來來回回已經45 次)。到了論文答辯時,那些教授才突然認真起來,才真正談及同學論文的不足處,幸運的是這位朋友並沒有被狠批,只是要求他再進一步修改格式而已;但某些不幸的同學他們不但被狠批,還要求大改。( 既然發現那麼多問題存在,為什麼在提交前或初審時不完全提出,到了最後一刻才說出 ,這樣做有意義嗎?  而最可笑的是答辯完成後,學院的行政部便立即要求同學必須在一星期內交回已修正的論文版本及相關的畢業離校手續等文件。教授說可以給同學寬限至三十日作修改,但學院行政部卻要求一星期內便要提交,做學生的可以如何抉擇?但問題就是一星期後學校便舉行畢業典禮,如果學生不及時辦理一切手續,那就不便參加典禮 ……


澳門高等院校出現這種行政干預學術的事情,其實也是屢見不鮮。如某學院為了遷就一個學生不能在預期中出席考試,竟然向該科教授要求推遲考試日期;甚至能在科目的總分上隨意修改,而這就是造成現在澳門大學生的質素被拉抵的原因。
澳門政府每年也會發放現金分享和持續進修資助給本澳居民,其實倒不如把這些資金集中搞好現在的高等教育,提升澳門學士、碩士及博士的水平及質素,不要使得「量」過於「質」、及供過於求的情況出現,還需嚴格審批學院課程安排及設置,教授/導師所教導學生的知識需符合當初的課程規劃,作為教授的更不應只是教自己擅長的事,不要有所隱瞞或誤導。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 愛因斯坦